抑郁
进食障碍
自杀
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由“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部分组成。强迫观念形式多样,但都表现为持续的、闯入的、不必要的想法、影像或冲动(强烈的愿望)。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是不合理、无意义的、闯入或不恰当的,但无法控制。
该障碍的强迫行为是指患者为缓解强迫观念所导致的焦虑而出现的重复行为。这些行为因人而异,变化多样。一些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计数、触摸、洗手和反复检查。
强迫观念和行为对日常生活功能均有多方面及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给患者和周围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有时易被误诊为精神症状,但它们却完全不同。强迫障碍患者能够意识到那些想法是他们自己的,而他们的行为是有原因的。
起初可能仅仅是某种微弱的关注,突然感到如同滚雪球般的变得失控。
那些人易罹患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通常发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也可在儿童期发病。强迫障碍与遗传有很强的联系,这意味着如果某个体的一级亲属曾患此障碍,则该个体患病的几率较高
强迫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强迫状态的原因仍处于研究阶段。然而目前研究者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均可能在发病中起作用。虽然遗传因素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已患强迫障碍青年人并无家族史。罕见的强迫障碍形式也可能在某种细菌感染后出现。研究已经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不同脑区存在失调的证据,这些脑区包括眶额回、扣带回和基底节的尾状核(负责自我调节和控制)。
如何判断你熟识的人患有强迫障碍?
患有强迫障碍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症状非常严重,导致患者本人感到强烈痛苦,耽误时间(症状每天持续超过1小时以上),并且显著影响个人正常活动(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等
强迫观念(认知部分)
重复并持续的想法、冲动或图像,患者感到是侵入性的,不适切的,并导致显著的痛苦或焦虑。
这些症状并非仅仅只是对日常生活的过度担心
具有这些症状的患者试图抑制或忽略这些症状
患者试图用其他想法或行动来中和、减轻或抑制强迫想法
患者知道想法来源于他/她自己的头脑之中。
强迫行为 (行为部分)
重复行为(如检查、洗手、排序)或心智活动(如计数、祈祷、默默的重复一些词)。患者感觉是被迫按照一种强迫观念或某些严格规则来执行。
这些重复行为非常难以抵制
仪式化行为通常在其独处时出现,因为患者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或他们这些行为。
如果患者不能实施其强迫行为,他们会感到极度焦虑并可能出现惊恐发作。
这些行为或心智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轻痛苦,或避免一些可怕事件或情况的发生,但这些往往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和患者企图抵消的强迫行为有关。
强迫障碍常见症状有哪些?
每个人的强迫观念和行为都不尽相同,常见症状包括如下:
强迫观念
污染:有些患者会过分注意细菌或灰尘,并坚信做某些事(如和别人握手)会使自己得病
怀疑:有些患者可能会疑云重重,并不停地想他们到底做没有做某事(例如:是否关掉炉火)精确性和顺序:有的患者会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做事,或遵循某种不寻常的规则。
冲动的想法:害怕会伤害自己或他人
性:有的患者会不停地想一些令自己厌恶的性行为
暴力:有的患者会反复出现对自己所爱的人实施暴力的想法,或一些可怕的图像反复地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无法摆脱
强迫行为
清洗:反复洗手、打扫房间、洗澡
检查:反复检查确认门是否锁好、炉火是否关了
排序:总是按同一种顺序或方式摆放物品,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
精神仪式:不停地祈祷、计数、重复念某个词,直到确认事情已经全部做好
收藏:过度的收集财物(而并不使用或者丢弃),甚至这些东西是毫无价值的,有害的,或有碍健康的。
实施强迫行为常常带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实施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强化强迫障碍的想法,鼓励这些强迫的想法反复出现。患者进行的强迫行为越多则其强迫行为就会越严重。
强迫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什么不同?
虽然强迫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名称非常类似,但不能将此两者混为一谈。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并非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而是一种始于成年早期之前并持续终生的以控制、秩序及追求完美为特点的生活模式。一些人也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