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会说,我只希望小孩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可是,这个美好且看似简单的愿望真正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为人父母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和容易的事。从小孩来到这个世上爆发的第一声啼哭起,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做父母固然能体会到小孩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欢乐和欣慰,但同时,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或许都有要应对的问题,往往也让我们心力交瘁,不知所措。如何去做个好家长,或许是像我一样的年轻父母共同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大不同于以前,电视的普及、网络的发达,孩子们从一出生就恍如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掌控这一切的外在环境,只能 “步步惊心”地陪同孩子走未知的路,只希望小孩不要被电视污染了,不要被网络套住了。还有好些家长,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一心只盼着小孩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想偏偏事与愿违,厌学、早恋,问题层出不穷。
家长们为孩子的问题而苦恼不已,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林红博士在临床中可谓司空见惯。“每次在跟孩子与父母会谈之后,我总是感慨万千:刻骨铭心爱着自己孩子的家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处置与应对不适当,反而伤害着自己的孩子!” 临床上遇到的这些问题一次次触痛林红博士的心,也促使她最终拿起笔,只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整个家庭就可能过上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并结合丰富的研究理论,林红博士在先生王成彪大夫的支持和帮助下,撰写并完成此心血之作《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从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身体在发育的同时,心理也在成长,而每个阶段是怎样的特征,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作为家长又该如何适应与应对,林红博士给了我们清晰而明确的回答。
很庆幸自己在新年里读到了这么一本书。初为人母,儿子才两岁多,我就开始碰到了教养上的一些难题。比如,买来的玩具,玩一会儿就扔掉;非要自己刷牙,结果把抹在牙刷上的牙膏都吃了,漱口水也喝了;家里的台式电脑,常常是正放着动画片,就被按下开关按钮强行关机;晚上折腾到10点多,好不容易爬上了床准备睡觉,还一会儿嚷着要喝水,一会儿嚷着要上厕所……面对一出又一出令人哭笑不得、头疼不已的事,我常常是讲道理不通的时候就气急败坏地训斥一番,甚至不惜来点暴力——打一顿。可是,孩子在哇哇哭过之后,过不了多久,又故伎重演。
说实在话,在读林红博士的书之前,我很少去想,小孩为什么会这样,也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长言行有何不妥?只是觉得,这是男孩子的淘气性格使然,必要的管制是应当的。《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一书,打破了我的这种自以为是。在静静捧读之后,我恍然明白:哦,原来儿子迎来了他们成长阶段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小孩两三岁出现的“犟”,其实是跟发育有关的阶段性困难。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趋势——处于肛门期的小孩的“自我”在成长。而如何才能改善这些问题呢?林红博士教给的方法是:避免过分管制,发生争执,而采取符合小孩的学习性行为的方法,遵从小孩的自主意志。父母除了“忍耐与适应,对自己有所调节,去配合小孩成长的阶段”外,“在心理上要暂时性‘退行’,在跟小孩接触时,能退回到与小孩年龄相应幼小的思考与知觉的水平,与小孩一起把东西翻乱,再一起把东西收拾整齐;一起把东西弄脏,然后又一起洗干净。”这些建议,乍一看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不过想想还真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吗?于是,我释然了。
的确,如林红博士所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管教、培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但愿天下父母能在修得这门学问之时,也得到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