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健康报的忠实读者。最近,因女儿闹休学的事,我心中很纠结,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我女儿16岁,去年中考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在一所普通中学上高一。前不久,我发现她有早恋的迹象。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在放学的路上,我女儿被同年级的一个男生堵截了(说要和我女儿交朋友),被她同班的一位男生看到了。恰好这位男同学喜欢我的女儿,于是,两位男生就打了起来,结果双方都伤得厉害。此事,惊动了校方和双方家长。在班主任及家长的干涉下,这位男同学又因学习成绩不佳,转到了其他班。
此后,那位男生不再理我女儿。我女儿也因此精神不振,心情郁闷,学习成绩下滑。女儿的逆反心理很大,对男同学还是念念不忘,寒假期间还经常和同学出去聚会消遣,有一次居然还喝醉了。为此我打了女儿,当时她很冲动,要离家出走,后来通过沟通,此事才算平复。我看得出,女儿心里很郁闷,但没想到,开学前一周,她居然提出要休学一学期,说不想再待在那样的环境中,要出去打工,调整一下。我和爱人一致反对,最后我们劝说她,会想办法帮她转入重点中学,她才同意先去上学。
我不知道这样下去结果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让她心智成熟起来,希望请专家指教。
苦恼的家长
这位家长:
你好!我也是一位医生,同时还是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看到你的信,我是感同身受的。然而,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卫生专业工作者,我感受更多的却是女儿的烦恼和痛苦。
从信中看,女儿自从到了普通中学读高中,父母和孩子的心情已经不那么愉快了,而这很可能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更容易出现所谓的“早恋”,因为孩子的烦恼总要有个出口。对于处于烦恼中的孩子来说,尤其需要有人愿意倾听,需要家长提供理解和支持的平台。
看起来女儿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打架一事,加之“成绩不佳”,女儿的同班男生转出了这个班,并“不再理女儿”。我能想象的到,这时女儿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内疚和自责——如果不是因为我,他就不会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有“精神不振,心情郁闷”、“出去聚会消遣”这样的情绪和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处在极度痛苦中的女儿仍然没有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帮助。相反,父母却“打了她”。无奈之下,女儿冲动地要“离家出走”。
此时,父母终于开始“沟通”,“平复此事”。对于孩子要休学一事,父母想到的办法是“帮她转入重点中学”。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一定要承诺转学去重点中学?这样的诺言能否兑现得了?如果父母的承诺无法兑现,父母失去的将是孩子的信任。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我们还拿什么去帮助我们的孩子?!父母也许想到的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尽管女儿去上学了,然而,父母仍然担心——“不知道这样下去结果如何?”
确实,并非孩子上学了就万事大吉了。孩子到底遇到了怎样的烦恼?如何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以,家长不仅有责任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学习如何让心智成熟起来,家长自己也要学习如何平静地面对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的孩子,引领孩子的成长。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问,孩子到底怎么了?女儿看起来遇到了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指对某些新环境或不利处境不能适应,而产生抑郁、焦虑、烦恼,致使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女儿升入新学校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看起来都令孩子难以应对,难怪情绪、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影响。
要呵护好孩子,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拥有孩子的视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地帮到他们。
父母可以这么做:
——保持对孩子适应问题的敏感性,及时识别孩子情绪上的困难。对于没能上理想学校的孩子,家长应帮助孩子了解现在的学校,让孩子喜欢自己的学校。如果孩子不认同她所在的学校,不爱学校,也就不会爱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愉快地学习。孩子对新的环境怀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就会主动容纳和接受新的环境。
——帮助孩子理解发生了什么,并尽量找到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心理应激源)。父母需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鼓励并倾听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帮助孩子认识到出现内疚和无助等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孩子勇敢或坚强。帮助孩子寻找到导致其情绪问题的真正的心理应激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父母注意与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及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和必要的帮助。要想帮助孩子,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父母只有对孩子的痛苦和烦恼充分理解,给予孩子信任,才能与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
——父母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父母自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急躁、焦虑、愤怒等消极的情绪,注重自身心理的健康,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因为家长和教师等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照料者,其心理和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们。如果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应及时寻求精神科或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父母寻求自身支持的资源,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
从长远来看,如何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自身心理的成熟也很重要。而这需要家长、学校等多方的长期努力。
北京大学精研所临床心理中心 林 红